6月28日,由中國船級社檢驗的我國最大的深海智能漁場在中船重工武船重工集團位于青島的基地正式開工建造。該深海智能漁場由3座平臺與1座保障設施構成,它將開啟熱帶海域深遠海大型網箱養殖的先河,也是我國首個在南海開建的深遠海現代漁業養殖項目,將開啟我國深遠海海洋漁業養殖新紀元。
據介紹,該項目是中船重工武船集團海工裝備研究院為海南省打造的“海南陵水深遠海漁業養殖平臺”。該平臺是我國海洋裝備制造領域軍民融合、跨界協同的又一重要成果。平臺為六邊形鋼質框架結構,直徑110米,高75米,單個平臺養殖水體25萬立方米,具備一次養殖金鯧魚1000萬條,產量6000噸的設計能力。平臺為無人遙控養殖,具備魚飼料存儲與投放、活魚捕撈、死魚收集、網衣清洗、平臺監控等功能,設有發電裝置,3座平臺與1座保障設施構成養殖基地,平臺通過保障設施進行無線遙控實現養殖作業,也可通過平臺應急操控室進行應急操作。該裝備的啟用將實現我國在開放海域工業化、自動化、規模化、集群養殖的重大突破。
我國南海海域面積210萬平方公里,臺風問題長期困擾著當地養殖業的發展。 “這個平臺專門針對南海惡劣海況設計,常規海況下半潛養殖,可抵御12級臺風,在惡劣海況時下坐底,最大可抵御17級臺風。” 武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埥說。
目前,影響我國現代漁業走向深遠海的主要是裝備水平、技術水平,因為深遠海海況復雜、條件惡劣。與此同時,近海養殖帶來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也對先進智能裝備和走向深遠洋提出了要求。
“這個智能化深遠養殖平臺正好解決目前海洋漁業發展的痛點。”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王利生說,這是發展海洋牧場的一個示范項目,將來可能加大推廣,實現海洋漁業發展全面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它不僅在規模上實現經濟效益,而且在環境友好方面起到引領作用。
該裝備的啟用,將開啟南海外海無人遙控集群養殖的先河。負責設計的中船重工武船集團湖北海工院院長王宇介紹說,整個智能平臺只需要9名工作人員在保障設施內遠程遙控,平臺就可以自動實現魚飼料存儲與投放、活魚捕撈、死魚收集、網衣清洗、平臺監控等功能。
該裝備的推廣應用,推動了我國養殖術與裝備升級換代,極大的拓展了藍色經濟發展新空間。該項目將促進海洋裝備制造業、海洋旅游業快速發展,可帶動魚類苗種繁育、飼料和疫苗、養殖裝備制造、配套設備、水產品加工、冷鏈物流、海洋旅游等產業鏈的融合發展,助力一二三產業結合,顯著地推動海南經濟社會發展。
據介紹,“海南陵水深遠海漁業養殖平臺”是中船重工武船集團繼挪威“海洋漁業一號”、山東“深藍1號”后,打造的又一超大型漁業養殖裝備,該平臺挺進暖水養殖,對我國發展深遠洋現代漁業具有里程碑意義。